po4tgnzl 发表于 2017-9-10 13:44:44

这所大学的打印店、小卖部为何无人值守?独特的“立信现象”真耐心寻味

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,上演着许多独特的“立信现象”——

学期末考试,很多教室里不设监考,全凭学生自觉;

学生“校园一卡通”遗失后,找回来的概率奇高,路不拾遗在这里成了习惯;

学校小卖部阿姨有事外出,只需留下一张字条和一个纸盒,学生们买了东西,会把钱放在纸盒里;

如今,校园里开出了“诚信打印店”“诚信小卖部”等无人值守的商家……
   
这可不是吹的。不信?看看商家的展板就知道了——


“使守信者受益、失信者受限”,在立信会计金融学院,诚信教育如“能量场”一般,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无处不在。
      
这个学期,学校拨出100万元专项经费,启动“课程思政”教育改革校级综合试点,首批选取全校29门课程进行试点,通过构建“课程-实践-网络-教材”四位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,强化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。

29门课程先行试点,育人“各守一段渠”

“金融的基石有两块,一块是货币,另一块是信用。所以不要一说到金融,就联想到赚钱工具,金融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。”

“现在很多人都想买房子,但是往往在个人资质审核环节就被卡住了。为什么?因为信用太糟糕!”

……

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妙语和案例,集中出现在一门名为《信用中国》的课程上。
      
《信用中国》课堂人气爆棚。

这是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启动“课程思政”教改后,全新推出的一门课程,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专业课教师、校外专家共同组成授课团队。

校党委书记李世平教授,正是《信用中国》课程的首席专家。“课程在哪里,诚信教育就在哪里。我们要通过生动的教学,带给学生浸润式体验,让他们感受到诚信并不遥远,就在身边。”


李世平认为,专业教育是提升学生诚信素养的主要渠道,不同类型的课程都应当充分挖掘内在的德育因子和诚信元素,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,每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。
      
该校首批启动“课程思政”教改试点的29门课程中,包括2门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、2门“中国系列”课程、10门综合素养课程,以及15门专业课程。除了配备优质的师资,这些课程大都经过了全方位打磨,重新凝练育人目标。
      
以《公共管理学》这门专业课为例,主要讲授公共组织如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,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,帮助学生树立诚信、廉洁、依法用权的理念。

从“诚信分”到“成长币”,诚信的力量无处不在
      
把“立信”作为校训,纳入校名,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,无论是第一课堂的知识传递,还是来自第二课堂的各类校园文化和学生实践活动,诚信教育始终在“知”和“行”两个维度上推进,形成育人合力。
      

学校每个本科生毕业时,都会获得一份特殊的成绩单——大学生个人诚信报告。

一名学生在校四年,是否守得住学业诚信底线,考试不作弊、学术不造假;

是否具有经济诚信意识,申请奖助学金时绝不提供虚假信息;

是否懂得生活诚信,遵守宿舍规章和学校其他管理制度
……

所有这些表现都会被如实记录,折算成“诚信分”,无形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“诚信”的力量。
      
追踪着独特的“立信现象”到校园里采访,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及学校的学生发展银行。
      
就读于该校金融学院2014级的赵博书,正是学生发展银行行长。他介绍说,在每年学生奖助学金申请者的资格认定上,“银行”的审查颇为严格:不仅要求申请者提供个人家庭信息,还要参考其银行卡、支付宝以及校园一卡通的财务流水信息,约谈辅导员,充分了解申请者的情况。
      
为增强学生诚信意识,银行还设有“虚拟成长币”,所有受助学生都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偿还计划,通过参加科技创新、社会工作等活动,折算为一定额度的“成长币”,并在有效期间内偿还。对信用不良者,将降低或取消奖学金等级,而对于超额完成的前100名,将提供校内外优质实习、兼职等奖励。

校党委副书记许玫说,校园文化是滋养诚信意识的重要土壤。课堂教育要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同向同行,立体推进,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。

校训校史耳濡目染,显性隐性教育有机结合
      
每年考试季,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教学管理上也很“大胆”:只要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请免监考获得通过,考场即不设监考老师。
      

这一饱含着诚信教育气息的管理举措,也和这所大学的校训、校史密不可分。由潘序伦担任老校长的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,当时就推行“荣誉考试”制度——所有考试由教务处主持,除有人收发试卷外,通常没有权威人士监场;但这样的管理有一个前提条件:如舞弊,必开除。
      


编辑:丁嘉
本账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这所大学的打印店、小卖部为何无人值守?独特的“立信现象”真耐心寻味